開刀後為剖腹產BB增強抵抗力 大學研究指一款專研配方奶粉能提高近3倍抗病力

特約

發布時間: 2024/07/12 17:00

最後更新: 2024/07/16 14:15

分享:

分享:

我們的生活環境有着各式各樣的病菌,大人都很容易中招,更何況是免疫功能還在發育的初生BB;而剖腹產BB在分娩時未經過媽媽產道,較少機會接觸產道的免疫益菌,爸媽亦需留意。因此,應及早為剖腹產BB補足關鍵免疫益菌,最好當然是餵哺母乳,但若遇到母乳量不足,亦可以配方奶粉加強補充。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配方奶粉,新手父母難以入手,有本地大學進行臨床研究,最新報告顯示一款專為剖腹產寶寶專研的開刀BB奶粉,可減少剖腹產寶寶生病次數,同時提高近3倍抗病力❖,為寶寶築起強大免疫保護。

把握黃金時期 及早補充免疫益菌

新手父母需要面對很多挑戰,特別是憂心寶寶的健康問題。在香港的新生嬰兒中,大約每5個初生嬰兒就有2個經剖腹生產,而由於開刀生仔時,剖腹產BB沒有經過媽媽的產道,因此較少接觸產道的免疫益菌,有研究更指出剖腹產寶寶腸道內的雙岐桿菌水平相對較低。雙岐桿菌是幫助寶寶築起良好免疫力的關鍵益菌,因此建議新手父母應把握發育黃金時期,為寶寶及早補足益菌,打好免疫基礎。

有學者就提倡應持續母乳餵哺,如開刀生仔的媽媽母乳量不足,亦可以專研配方奶粉代替,幫助剖腹產BB補充足夠的營養。即使1歲以上的寶寶亦需要補充益生菌及益生元,幫助他們建立長遠而強大的免疫系統。不過,新手父母面對市面上眾多的開刀BB奶粉,幾乎無從入手;最近有本地大學公布一項最新臨床研究,剖腹產BB持續12個月分別飲用不同配方奶粉會有不一樣的益菌補充效果,而當中一款剖腹產BB專研的奶粉可減少開刀BB生病次數,同時提升近3倍抗病力❖。

剖腹產寶寶首選 專研配方提升免疫力

市面上的配方奶粉,並不是每款都針對剖腹產寶寶專研,而提升免疫益菌的成效亦有差異❖。Aptamil白金版以全港首創剖腹產免疫組合^,針對剖腹產寶寶的免疫需要,補充達科研水平的30億產道同類益菌種*及模擬母乳免疫益生元GOS/FOS#。成分科研,減少BB患上34%上呼吸道感染²、50%皮膚問題¹、44%發燒²、56%急性腹瀉³ 的機會。Aptmail擁有50多年母乳及嬰兒營養研究,更與本地大學攜手研究剖腹產寶寶營養需要,獲100%受訪醫生推薦給剖腹產寶寶▲,亦是全港私家醫院婦產科選用牌子,加上新西蘭原裝進口,不添加蔗糖及雲呢嗱味,絕對是信心之選。

真實用家分享︰「寶寶明顯更少病,便便更暢順」

Aptamil白金版剖腹產寶寶專屬免疫配方奶粉更受一眾開刀生仔的媽媽熱捧,其中數位真實用家亦有參與本地大學研究的剖腹產媽媽,為大家分享用後感。開刀媽媽Ms Ng表示︰「我好滿意Aptamil增加免疫益菌的成效,讓BB減少皮膚問題,亦明顯更少病,便便更暢順。」另外,開刀媽媽Ms Lui表示︰「知道不是每款奶粉都為開刀BB專研,幫BB選用Aptamil開刀BB奶粉後,好開心BB的免疫益菌比其他BB高347倍⧫,免疫力提升,便便暢順又明顯長肉!」而開刀媽媽Michelle則表示︰「自從BB飲用Aptamil後,比其他BB高129倍免疫益菌⧫,提升免疫力!原來市面上並非所有奶粉都針對開刀BB需要而研,很開心為BB揀選到合適的開刀BB奶粉!」

各位新手父母,如果都想試試Aptmail白金版剖腹產寶寶專屬免疫配方奶粉,可以立即登記成為Apta Club白金會員,以$88體驗價選購適合寶寶的Aptamil系列配方奶粉900克一罐(指定階段適用),還免費送貨到家!

立即登記$88試飲︰https://bit.ly/4f3Rjzy

同時大家可以登入以下網址登記領取限定剖腹產MOMMYMOON專屬禮盒及產前後資訊!

立即登記領取專屬禮盒︰https://bit.ly/4cqAz3u

❖根據本地大學針對剖腹產嬰兒的餵哺方式與健康成長需要的研究。資料來源:於2024年5月24 日相關研究的新聞發布會。成分指專研配方中的益生致親組合。
^指配方中的30億BBM-16V (cfu/100g)及GOS/FOS (8.7g/100g)。根據達能截至2023年1月香港市場資料,以市面上主要銷售的兒童成長配方奶粉標籤作比較。
*30億BBM-16V (cfu/100g奶粉,非源自產道),屬短雙歧桿菌。短雙歧桿菌是常見於產道的益菌種。
#指低聚半乳糖和低聚果糖的特別組合(13克/公升)。
▲根據Kantar香港2021的調查結果。調查對象為醫生(婦產科/兒科專科)。樣本數目為73。
⧫與參與同一研究並飲用非益生致親配方的剖腹產寶寶比較;免疫益菌指雙岐桿菌

兒童需要均衡營養以確保健康成長及發展。兒童成長奶粉可作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,建議每日飲用兩杯。

參考資料:
¹ S Arslanoglu, et al. J. Nutr. 138: 1091-1095,2008
² Chin Chua M, et al. JPGN, 2017; 65:102-6.
³ E Bruzzese et al. Clinical Nutrition 28 (2009) 156-161

(特約)